【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原文及翻译】一、
“怕得鱼惊不应人”出自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在河边钓鱼时,因担心鱼儿受到惊吓而不敢大声说话的情景,表现了孩子的专注与天真。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新,通过一个生动的生活场景,传达出童趣和自然之美。以下为原文、翻译及详细解析:
二、原文及翻译
诗句 | 原文 | 翻译 |
第一句 | 蓬头稚子学垂纶 | 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在学习钓鱼 |
第二句 | 侧坐莓苔草映身 | 他斜坐在青苔上,草色映照着他的身影 |
第三句 | 路人借问遥招手 | 路过的人向他打听,他远远地摆手示意 |
第四句 | 怕得鱼惊不应人 | 害怕惊动鱼儿,所以不敢回应别人 |
三、诗句解析
- “蓬头稚子”:形容一个头发凌乱、年纪尚小的孩子,表现出他天真烂漫的样子。
- “侧坐莓苔”:说明孩子坐在长满青苔的地方,暗示环境清幽,适合垂钓。
- “草映身”:进一步渲染出孩子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
- “路人借问遥招手”:表现孩子对陌生人的戒备和谨慎,同时也显示出他的专注。
- “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孩子为了不惊动鱼儿,宁愿保持沉默,体现了他的细心和专注。
四、诗歌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孩子钓鱼的场景,展现了儿童纯真、专注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充满童趣的生活图景,令人回味无穷。
五、结语
“怕得鱼惊不应人”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告诉我们,有时候,安静和克制也是一种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种宁静与专注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诗的艺术特色或相关历史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