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学识问答 >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2025-09-08 03:46:58

问题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有没有大神路过?求指点迷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08 03:46:58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一、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季氏篇》中的一段经典对话,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子路之间关于“季氏将要攻打颛臾”一事的讨论。孔子通过这次对话表达了他对权力滥用、战争扩张以及儒家仁政思想的深刻见解。

文章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 季氏(鲁国大夫)计划攻打颛臾,冉有和子路向孔子汇报;

- 孔子反对出兵,并指出季氏的行为违背了礼制与道义;

- 孔子强调治国应以德服人,而非以力压人;

- 孔子批评冉有和子路未能劝阻季氏,责任重大。

整篇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子路见于孔子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和子路拜见孔子说:“老师想要这样做,我们两个臣子都不想这么做。”
曰:“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子)说:“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他处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他呢?”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老师想要这样做,我们两个臣子都不想这么做。”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子说:“冉有!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那颛臾,从前先王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他处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他呢?”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说:“如今的颛臾,城墙坚固,又靠近费地。现在不攻取,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的祸患。”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说:“冉有!君子讨厌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却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拥有国家或家族的人,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社会不安定。如果平均就没有贫穷,和睦就没有人少,安定就没有倾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如果这样,那么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应修明文德来招致他们。已经招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定下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先生,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裂四散,却不能守住;反而在国境内谋划用兵。我担心季孙的忧虑,不在于颛臾,而是在于宫墙之内啊。”

三、总结

《季氏将伐颛臾》不仅是对一次军事行动的评论,更是孔子对政治伦理、治国之道的深刻阐述。文章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传达了“以德服人”的治国理念,批判了权力的滥用和战争的非正义性。

该篇文字简洁有力,思想深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