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与之俱学的原文及翻译】一、
“虽与之俱学”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古代经典文献中的一段重要论述。该句主要讲述学习过程中,即使两个人一起学习,但因为态度和努力程度不同,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分析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子关于学习态度与成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关于学习方法和心态的启示。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不如他。 |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现在下棋这种技艺,是一种小技艺;如果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当他弹琴时心中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琴声雄伟如高山!” |
少焉,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过了一会儿,他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琴声浩荡如流水!” |
三、补充说明
“虽与之俱学”这一句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仅仅与他人一同参与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个人是否投入、专注和用心。正如孟子所言,即使是小技艺,也需要全神贯注才能掌握。
此外,文中提到的“伯牙鼓琴”与“钟子期听之”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了学习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共鸣与理解。只有真正投入,才能达到高深的境界。
四、结语
“虽与之俱学”不仅是一句古文,更是一种对学习态度的深刻反思。它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与专注,而不是单纯地跟随他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精神尤为重要。唯有专心致志,方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