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虬卧龙是什么意思】“盘虬卧龙”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外表看起来不起眼,但其实才华横溢、能力出众,有隐藏的才能或潜力。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那些在隐居或低调状态下仍具备非凡能力的人,尤其常见于文学作品或历史人物中。
一、
“盘虬卧龙”原意是指弯曲的龙和盘绕的树,后来引申为有才能但尚未显露的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藏而不露”的智慧与实力,常用于形容那些不张扬、不炫耀,却拥有深厚功底和非凡能力的人。
该词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也常被用来形容历史上的贤才,如诸葛亮在未出山前就被称作“卧龙”,说明他虽隐居,却有经天纬地之才。
二、表格解析
词语 | 盘虬卧龙 |
拼音 | pán qiú wò lóng |
出处 | 原指龙和树盘曲的样子,后引申为有才之人隐居未显 |
含义 | 形容有才能但未显露的人,或指隐藏实力、不张扬者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尤其是历史或文学中的隐士、贤才 |
近义词 | 龙潜深渊、藏龙卧虎、韬光养晦 |
反义词 | 显山露水、锋芒毕露、大放异彩 |
示例 | 他虽久居乡野,实为盘虬卧龙,终有一日会大展宏图 |
三、延伸理解
“盘虬卧龙”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往往不需要喧嚣来证明,而是通过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最终在合适的时机展现出来。这种低调而坚韧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无论是职场、学习还是个人成长,“盘虬卧龙”都提醒我们:保持谦逊、厚积薄发,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