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公鸡的成语典故】“铁公鸡”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非常吝啬、一毛不拔的人。这个成语虽然听起来有些戏谑,但其背后却有着一段有趣的典故,源自古代的民间故事。
一、成语来源与典故
“铁公鸡”最早来源于一个关于吝啬者的民间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姓张的财主,为人极其小气,无论亲戚朋友还是邻居,都很少施舍或帮助。他家里的鸡都是用铁铸成的,既不会下蛋,也不会叫,只是为了好看或者象征性地养着。人们便戏称他为“铁公鸡”,意指他像铁铸的鸡一样,一点油水都榨不出来。
后来,“铁公鸡”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极度吝啬、不愿意付出任何东西的人。
二、成语含义及用法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铁公鸡 |
拼音 | tiě gōng jī |
含义 | 形容极度吝啬、不愿付出的人 |
出处 | 民间故事,无确切文献记载 |
用法 | 常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中,带有贬义色彩 |
近义词 | 一毛不拔、抠门、吝啬鬼 |
反义词 | 大方、慷慨、乐善好施 |
三、使用场景举例
1. 日常对话中:
- “你别指望他借钱,他可是个铁公鸡。”
- “他连一顿饭都不请,真是铁公鸡。”
2. 文学作品中:
- 小说中描写某人吝啬时,常用“铁公鸡”来形容其性格。
3. 讽刺场合:
- 在批评某人过于小气时,可以用“铁公鸡”来加强语气。
四、总结
“铁公鸡”这一成语虽然源于民间故事,但在现代汉语中已广泛使用,成为形容吝啬者的重要表达方式。它不仅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也反映了人们对贪婪和自私行为的批判态度。在日常交流中,合理运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结合了传统成语知识与现代用法,旨在提供清晰、易懂的解释,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机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