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麻木不仁是什么意思】“麻木不仁”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敏感或同情心,对痛苦、伤害等反应迟钝,甚至无动于衷。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描述人的心理状态或社会现象时较为常见。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麻木不仁 |
拼音 | má mù bù rén |
词性 | 形容词 |
含义 | 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或反应迟钝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若其不仁,虽有忠信,亦不能救。”(意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即使有忠诚和诚信,也无法挽救他人) |
近义词 | 冷漠无情、无动于衷、心如铁石 |
反义词 | 热心肠、富有同情心、感同身受 |
二、词语用法与示例
1. 用于形容人的情感状态
- 示例:他对别人的痛苦总是麻木不仁,从不给予任何帮助。
- 解释:说明这个人对别人的遭遇毫无同情心。
2. 用于批评社会现象
- 示例:面对贫困和苦难,有些人却表现出麻木不仁的态度。
- 解释:指出某些人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
3. 用于文学作品中
- 示例:小说中的反派角色往往显得麻木不仁,冷酷无情。
- 解释:通过这种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缺陷。
三、词语来源与演变
“麻木不仁”最早出自古代文献,原意是形容身体失去知觉,后来引申为心理上的冷漠和无情。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一成语逐渐成为表达情感淡漠的常用词汇。
四、总结
“麻木不仁”是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成语,不仅表达了对事物的冷漠态度,也反映了人性中的一种负面特质。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使用这一词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感染力。
关键词:麻木不仁、成语解释、词语含义、心理冷漠、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