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长莫及的含义】“鞭长莫及”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原意是说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的肚子上,比喻力量或影响达不到的地方。后来引申为事情虽然重要,但因距离太远、条件限制或其他原因,无法直接干预或处理。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些人或组织在面对问题时,由于种种限制而无法采取有效行动的情况。它强调的是“力所不及”,而不是“不愿去做”。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鞭长莫及 |
拼音 | biān cháng mò jí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原义 | 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腹,比喻力量无法到达 |
引申义 | 力量、影响或能力不足,无法达到目标或解决某事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某种无奈或无力的状态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政治领域 | 国家政策虽好,但在偏远地区执行起来往往鞭长莫及。 |
企业管理 | 公司总部对海外分公司的管理有时鞭长莫及,容易产生问题。 |
家庭关系 | 父母虽关心子女,但随着孩子长大,有些事情他们鞭长莫及。 |
法律执行 | 某些违法行为发生在边境地区,执法机关鞭长莫及,难以及时处理。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力不从心、无能为力、望尘莫及 |
反义词 | 得心应手、力所能及、随心所欲 |
四、总结
“鞭长莫及”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表达因各种限制而无法实现目标或干预事件的情形。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描述现实中的无奈状态。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更理性地看待问题,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资源分配和影响力范围的合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