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伤仲永原文及翻译】一、文章总结
《伤仲永》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一篇寓言性质的散文,收录于《临川先生文集》中。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天才儿童因缺乏后天教育而最终沦为普通人的故事,强调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全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不仅展现了王安石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这篇文章常被用作语文教材,用于引导学生重视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持续努力。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 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世代以种田为业。 |
长然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每当有人指给他东西让他作诗,他都能立刻完成,而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很值得一看。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可以赚钱,于是每天带着仲永去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仲永继续学习。 |
余闻之也久。 |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现在那些没有天赋的人,本来就是普通人;如果再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那就只能成为普通的庸人罢了。 |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 仲永的聪明才智,是上天赋予的;他的这种天赋,远远超过一般有才华的人。 |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最终他变成了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没有得到应有的后天教育。 |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他原本有如此的天赋,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结果成了普通人;现在那些既没有天赋又得不到教育的人,怎么可能不成为普通人呢? |
三、文章启示
《伤仲永》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天才少年的故事,更是一则关于教育与成长的警示。它告诉我们:
- 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和教育更为关键。
- 父母的短视行为可能毁掉孩子的未来。
-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持续的学习与环境的支持。
王安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忽视教育、轻视人才的批评,同时也寄托了对教育公平与人才发展的期望。
四、结语
《伤仲永》虽篇幅不长,但寓意深远,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只看一时的天赋,更要注重长期的培养与积累。只有将“天资”与“人力”相结合,才能真正成就非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