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天灭地是什么】“毁天灭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某种行为或事件造成的破坏力极大,几乎可以摧毁天地,形容其影响之大、后果之严重。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于夸张表达,尤其是在描述自然灾害、战争、极端天气等场景时使用较多。
一、
“毁天灭地”原意是形容破坏力量极其强大,能够毁灭天地,后来引申为对事物造成极大的破坏或灾难性的影响。它通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于强调事情的严重程度。在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更多地被用作一种修辞手法,而非字面意义上的实际破坏。
该词常见于文学作品、影视台词、新闻报道以及网络用语中,尤其在描述自然灾害、战争、环境危机等话题时频繁出现。虽然它不是正式的书面语,但在口语和非正式写作中非常常见。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毁天灭地 |
拼音 | huǐ tiān miè dì |
释义 | 形容破坏力极强,能毁灭天地;引申为对事物造成极大的破坏或灾难性影响。 |
出处 | 不见于古籍,多为现代口语或文学创作中的表达。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自然灾害、战争、极端天气等造成巨大破坏的情景。 |
情感色彩 | 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示震惊、恐惧或惋惜。 |
现代使用频率 | 高,常见于媒体、网络、影视作品及日常交流中。 |
是否正式 | 非正式用语,属于口语化表达。 |
类似成语 | 焚毁殆尽、天崩地裂、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
三、使用示例
- 自然灾害:台风“山竹”来袭,多地遭受毁天灭地的破坏,许多房屋被夷为平地。
- 战争场面:电影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常常以“毁天灭地”来形容炮火连天的惨烈。
- 环境问题:某些工业污染事件,被媒体称为“毁天灭地”的生态灾难。
四、结语
“毁天灭地”虽为夸张修辞,但正是这种强烈的表达方式,使其在语言中具有极高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了解其含义与用法,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准确地理解语境,增强表达效果。